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外医学研究》 > 2016年第21期
编号:12865132
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临床分析(1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6年7月25日 《中外医学研究》 2016年第21期
     【摘要】 目的:分析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(SAH)的临床特征。方法: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10年来神经科收治的120例老年SAH患者的病历资料(老年组),与同一时期内收治的129例50岁以下的SAH患者的病历资料(对照组)相比较,分析老年SAH患者的临床特点。结果:老年组患者中有高血压病者占53%,且发病时患者意识障碍较重、易出现多种并发症,死亡率明显增高,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但老年患者颅内高压症状(头痛、呕吐等)、脑膜刺激征的发生率相对较低,程度也较对照组轻,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结论:进一步认识老年患者SAH的临床表现,对早期诊断及处置,防止并发症,降低误诊率、死亡率等都具有重要作用。

    【关键词】 老年人; 蛛网膜下腔出血; 分析

    中图分类号 R651.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-6805(2016)21-0123-02

, 百拇医药     doi:10.14033/j.cnki.cfmr.2016.21.067

    蛛网膜下腔出血(SAH)为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病变(如先天性动脉瘤、脑血管畸形、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微动脉瘤等)破裂,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,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SAH,占急性脑卒中的10%左右,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之一[1]。年轻患者多具持续剧烈头痛、呕吐、脑膜刺激征阳性及头部CT显示蛛网下腔高密度影像等典型SAH临床表现。而老年SAH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多缺乏上述典型临床表现,与年轻SAH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比较有许多相异之处。现将两者作一比较,以了解老年患者SAH的临床特征。

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 一般资料

    从近10年来笔者所在医院神经科诊疗的SAH患者中,选取临床病历材料完备的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(老年组)。其中男78例(65%),女42例(35%);年龄60~69岁者90例(75%);超过70岁者30例(25%)。同时期住院年龄18~50岁的SAH患者129例为对照组,其中男81例(63%),女48例(37%)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1.2 检查方法

    两组患者入院后即行颅脑CT扫描,其结果为阴性者,腰穿脑脊液为均匀血性。脑CT扫描为SAH阳性的患者,老年组60例,对照组84例;而无出血者老年组60例,对照组45例。老年组患者CT扫描都显示出轻重不等的脑萎缩,其中27例提示腔隙性脑梗死。

    1.3 观察指标

    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疾病诱发因素、发病时的症状和体征、误诊率、并发症发生情况、治疗方法以及疾病的死亡率等。

    1.4 统计学处理

    采用SPSS 16.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,计数资料以百分率(%)表示,比较采用字2检验,以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    2 结果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2.1 诱发因素比较

    SAH的发病多有明显诱因,为暴怒、紧张、应激状态、过量饮酒、过度体力活动、咳嗽、用力排便等,少数可在相对安静状态下起病。有诱发因素者,老年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0例(75%)和102例(79%),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。

    2.2 血压异常情况比较

    有高血压病史者,老年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3例(53%)和24例(19%);入院后有血压升高者老年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6例(80%)和60例(46%)。两组比较,前者高于后者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
    2.3 临床表现和体征比较

    老年组和对照组相比较,前者颅内高压症状(如剧烈头痛、呕吐)、脑膜刺激征出现率比后者低,且症状较轻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而意识障碍、精神异常发生率比后者高,症状相对较重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见表1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.4 误诊率比较

    SAH易被误为多种疾病,如缺血性脑血管病、脑溢血、高血压病、颈椎病、后循环缺血、严重偏头痛等。老年组和对照组分别误诊24例(20%)和3例(2%),前者明显高于后者,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
    2.5 并发症比较

    呼吸系统(支气管、肺)、尿道、胆系、皮肤等感染及应激性溃疡出血、褥疮为SAH常见并发症。此次研究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中,老年组48例(40%),对照组为18例(14%),前者明显高于后者,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另外老年人心律失常非常常见,多为室性心律失常、心肌缺血性心电图改变,老年组中发生率为80%(96例),对照组发生率为42%(54例),老年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,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
    2.6 治疗方法比较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两组发病后均采用绝对卧床休息4~6周,心电监护,避免情绪激动和劳累,保持环境安静。烦躁不安者,给予镇静剂或亚冬眠治疗。保持大便通畅,预防治疗感染,加强营养支持治疗,脱水降低颅内压,防治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,护脑、改善脑功能等治疗

    2.7 死亡率比较

    老年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40%(48例)和9%(12例),前者明显高于后者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

    3 讨论

    3.1 发病原因

    SAH的原因很多,已有研究证实,超过半数SAH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,可能与遗传及先天性发育缺陷有关[2]。尸解发现约80%的患者Willi’s环动脉瘤壁弹力层和中膜发育异常或受损,在增龄、高血压、动脉管壁粥样硬化及血液涡流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下,动脉壁弹性和强度逐渐下降,其薄弱部分逐渐外向膨胀突出而成囊状动脉瘤。动脉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,动脉瘤体积是决定其是否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,直径<3 mm出血机会少,直径5~7 mm是高度危险的体积,有临床症状者出血的危险性更高;典型动脉瘤仅有内膜和外膜组成,菲薄如纸[3]。因此对于老年患者,高血压、脑动脉粥样硬化也是SAH发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,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,直接破坏动脉内膜及弹力层,使管壁顺应性下降,受损的管壁在高血压下逐渐扩张而产生动脉瘤。老年组120例患者有高血压病者占53%,而对照组有高血压病者仅占19%,前者明显高于后者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,因此高血压性动脉瘤破裂是老年人SAH的重要因素。, 百拇医药(殷耀义)
1 2下一页